國庫券是世界各國政府在國內通過發(fā)行債券籌集資金,用以彌補本國財政入不敷出的一種手段,一般是由國庫直接發(fā)行的一種債券,是公債的一種形式。在改革開放前,中國還沒有利用國庫券這種手段搞經濟建設的情況。1979年、1980年,國家連續(xù)2年出現巨額財政赤字,合計高達298.1億元,大大超出了“三年困難時期”,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的最高紀錄。同時,在當時分配關系調整的情況下,人民群眾個人收入迅速增加,儲蓄存款持續(xù)高速增長,達到399億元,1981年達到524億元。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央政府開始籌劃發(fā)行國庫券,向老百姓“借錢搞建設”,把人民儲蓄的錢也用到國民經濟建設中來。1981年1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獲國務院通過。該條例確定從1981年開始,發(fā)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以彌補財政赤字。該條例同時規(guī)定,國庫券還本期限為5年,不得當作貨幣流通,不得自由買賣。隨后,國家于1981年第一次發(fā)行了總金額為40億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要求城鄉(xiāng)人民群眾購買20億元,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購買共20億元。
這40億元國庫券實際認購交款46.65億元,超額完成了任務。通過46.65億元國庫券的發(fā)行,中國1981年的財政狀況明顯改善,對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建設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從此,國債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并且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在1979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上,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對于此后的主要工作作了研究,提出要為次年的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六中全會和第三年的中共十二大做些準備工作,包括修改黨章,修改憲法,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制訂兩年計劃和十年長遠規(guī)劃。對于該決議的起草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確定在中央政治局領導下,由鄧小平、胡耀邦主持進行。由胡喬木領導的起草小組負責起草。
1981年6月27~29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審議和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蛾P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客觀的總結,對毛澤東同志的功過是非及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進行了科學的、實事求是的評價。該決議指出,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將長期指導我們的行動。我們必須堅持毛澤東思想,并以符合實際的新原理和新結論豐富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通過,標志著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任務的勝利完成,對于統(tǒng)一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認識,對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聚各方力量,同心同德地為實現新的歷史任務而奮斗,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使全黨、全國深刻地總結了經驗教訓,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全身心地去開拓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為黨和國家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礎。
提出小康目標
1981年11月,全國人大五屆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力爭用20年的時間使工農業(yè)總產值翻兩番,使人民的消費達到小康水平。”“小康”由此逐步成為家喻戶曉的中國現代化目標。“小康”目標是鄧小平提出的一個概念。
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來華訪問,他在一次談話中詢問鄧小平:“中國根據自己獨立的立場提出了宏偉的主義國家。中國將來是什么樣?整個現代化的藍圖是如何構思的?”鄧小平思索后說道:“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鄧小平關于20世紀末實現小康生活水平、將現代化延長的思想,為決策部門科學地確立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規(guī)劃及實施步驟提供了原則性的指導,并逐漸為黨的全國性會議所接受。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正式提出,中國應該從國情出發(fā),量力而行,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現代化。1982年,黨的十二大進一步明確了20世紀末“翻兩番”的目標,提出要使全國工農業(yè)總產值從1980年的7100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億元,中國國民收入總額和主要工農業(yè)產品的產量將居于世界前列,國民經濟的現代化過程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小康”的提出,不僅是鄧小平對中國現代化發(fā)展目標作出的實事求是的調整,也成為了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投身于現代化建設的動力。
官方微信
掃一掃